close

﹝毛新聞/專題報導﹞

許多在家中有養寵物的準媽媽,在懷孕初期時就被告知寵物對孩子會造成許多不良影響,於是來自於親友們的壓力下,準媽媽們必須飽受二擇一的煎熬,到底寵物是否真的對孩子會造成不良引響?醫學研究指出:其實只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及正確觀念,寵物對孩子的心理及生理上反而有莫大的幫助喔。

國內就有一位愛狗人士"妞麻",在懷孕前即飼養了三隻狗兒,孩子出生後獨自帶大無假手他人,一直到現在,寶寶〈安股〉已一歲8個月大,不但比一般小孩健康,與狗狗們相處上也相當融洽。事實上妞麻在懷孕初期,即感受到來自親友與鄰居的壓力,希望他將狗送走,面對這樣的情況,妞麻表示:「許多準媽媽們會因為親友的壓力,及對未來無法同時照顧小孩與寵物的恐懼下,選擇將自己的寵物送走,建議準媽媽們不需害怕無法兼顧,那些只是想像出來的恐懼,事實上,小孩跟寵物一起成長還有很多好處,請堅定立場,不管別人說一些什麼,自己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別忘記當初的承諾,將心比心,毛小孩們也是陪你這樣走過來的」。

﹝圖/妞麻提供﹞


現在,鄰居與親友們看到妞麻帶著寶寶與狗狗出門無不感到驚訝,寶寶不但健康有禮貌,而且乾淨整潔、充滿笑容,甚至鄰居們的小孩常常因流行性感冒而生病,安股沒有額外打過預防針,依然健康的度過每一次"流行"。這個實例,使得社區的鄰居有了很大的改變,甚至很羨慕的說:其實養隻狗來陪小孩也不錯。


﹝圖/妞麻提供﹞

在懷孕初期,妞麻即已諮詢過小兒科醫師,醫師表示:幼兒期是過敏發展的關鍵期,在母親懷孕或嬰幼兒時期,就開始接觸動物,將來發生過敏疾病的比例反而遠低於一般兒童,在網友妞麻的親身體驗中,我們更從中發現了寶寶與狗狗相處上的種種好處:

  1. 寶寶因從小接觸寵物,反而適應了狗毛,也因此提高了身體的抵抗力,不容易生病與引起過敏。
  2. 家裡省了很多玩具的支出費用,因為狗兒就是他的玩伴,寶寶也因此不太會因為玩具而吵鬧不休。
  3. 適當的教導,以及寶寶與狗狗的實際接觸,寶寶更能學習如何尊重生命以及責任感
  4. 懷孕時期因為需要帶狗狗散步,反而因此有了適量的運動,懷孕後期體力反而變好,身體更健康。
  5. 寶寶學習力強,看到狗走動,會想跟著走,也因如此,安股五個月就學會爬,九個月會自己走路。
  6. 懷孕期間有時候情緒會不穩定,這時有寵物陪伴,將是很棒的心靈支柱與安心的來源。

﹝圖/妞麻提供﹞

除了大家最擔心的過敏問題外,最常見的不外乎就是人畜共通的疾病以及擔心狗狗會傷害寶寶的問題,醫師表示:只要做好家庭基礎衛生管理,寵物定時驅蟲除蚤、注射疫苗與洗澡,基本上孕婦與寶寶跟寵物相處在健康上是沒有問題的,反而太講究衛生,過度保護孩子,可能造成反效果。


﹝圖/妞麻提供﹞


妞麻也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我們,同時有寶寶與狗狗的家庭該注意些什麼:

1. 不要讓狗狗和寶寶獨處,寶寶還小不懂得掌控狗狗情緒,狗狗也不知道要如何掌握與寶寶玩耍的力道,肢體接觸務必要在爸媽視線下進行。

2. 避免在寶寶身邊與狗狗玩得太激烈,狗狗在很high的情況下玩耍,很容易不小心撞傷寶寶。

3. 狗狗的脾氣與個性主人最清楚,每隻狗狗可能都會有一兩項會引起他們不悅的動作(例如抓尾巴),要避免讓寶寶做出激怒狗狗的事。

4. 再如何清潔也不可能百分百,適當就好,公共場所的細菌與傳染病源比狗狗多更多,平時做好基礎衛生管理,狗狗按時施打預防針低蚤藥,勤洗手,不要小孩抓起東西就往嘴裡塞,每天掃地清潔,就很足夠了。

5. 在未有寶寶之前,你的重心是狗狗,但在有了寶寶後,許多主人變成將重心放在寶寶身上而忽略了牠們,這樣可能會引起狗狗心理的不平衡,也可能會出現想攻擊的 忌妒心理,認為是寶寶搶了主人的愛,請一定要讓他們感覺公平,讓狗狗知道寶寶是家人,不是搶走主人的人,而且賞罰要分明,有時間也要多陪陪狗狗,狗狗心裡 會平衡與釋懷,甚至更愛寶寶。

6. 從小就要好好教育寶寶,包含如何與狗狗相處,看到別的狗狗,也要先詢問狗狗的主人可不可以摸牠,教導寶寶摸摸的力道,要如何摸等等,這些都是讓寶寶學習成長、尊重生命的好方式。


﹝圖/妞麻提供﹞

根據國外最新的醫學報告,家裡同時有兩隻以上的小動物時,小孩子出生之後比別的小孩身體更健康更沒有過敏反應,養寵物還可以教導他責任感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建議原本有飼養寵物的家庭,不需因為懷孕或有了寶寶而把寵物送走,從小即接觸寵物,大體說來,對於免疫系統利多於弊。但若家族有強烈的過敏體質,或經抽血檢測過敏指標異常,就需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繼續飼養。

還有許多貓咪飼主也想問,那貓咪呢?聽說養貓對孕婦不好?其實只要觀念正確、衛生做得好,養貓也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建議可參考這篇由貓博士醫師親自撰寫的專業文章 孕婦養貓會流產??

此文轉貼至愛毛孩寵物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ter8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